圉镇镇
原属陈国,陈国多次受楚国攻伐,在这里建筑作战设施,“以虞其患,故曰圉”,“圉”是“虞”的谐音,意为防御。
后属郑;西汉圉县治此,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县,称“圉镇”至今。
高阳镇
高阳镇
高阳,上古帝王颛顼的故址。颛顼称高阳氏,所以后世以“高阳”为名。
秦末农民大起义期间,刘邦将兵至陈留。郦食其身穿宽衣,头戴高冠去见刘邦,自称“高阳酒徒”。当时,离阳为邑名,属陈留郡。
金城街道
金城街道
古称雍丘城;商、西周为杞国都城;1983年改为城关镇;2019年改为金城街道。
杞县素有“金杞”之称,特别是明、清以来,豫东一带流传有“金杞县,银太康,不抵样符一后晌”及“金杞县,银太康,不如上蔡在任上”的民谣。
旧社会来杞地做官的人“例获丰囊”,视杞县为大有油水可捞的宝地,是“官吏计缺之肥瘠所予之名”。
五里河镇
五里河镇
明代建村,村中有庙堂一座,又距县城5华里,称“五里庙”。清代,因村居小蒋河、惠济河之间,改称“五里河”。
傅集镇
傅姓在此建村,称“傅家庄”;左有响旗营,右有孙庄,因避患三村合筑土寨,仍称“傅家庄”;后青陵店集迁此,更名“傅家集”,简称“傅集”。
葛岗镇
明代葛姓自河北省迁此,建村岗上,故名“葛岗”。明有集市称“葛岗集”,清设驿递,亦称“葛岗铺”。
伊尹诞生地,有伊尹庙。
阳堌镇
阳堌镇
因村建于古睢水河堤之南而得名,(顺水筑堤曰堌,睢水即今惠济河古道)。今有人记为“阳固”。
阳堌豆腐干是杞县阳堌镇袁家的祖传,又称“袁氏豆腐干”。
邢口镇
邢口镇
因黄河经村西,称“镇河集”;明代邢姓在此摆渡,称“邢家渡口”,简称“邢口”;清咸丰年间筑寨,称“升平寨”,后复名“邢口”。
裴村店乡
裴村店乡
北宋称“裴村”,明代沿用,后改“裴村店”。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讲学,路过匡城时,被当地百姓当做坏人团团围住。匡人后来知道围的是孔子后,后悔不已。待孔子从陈国游说回来时,匡人追到开封杞县境内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宗店乡
宗店乡
明代,此处临杞县通往太康的官道,宗姓在此开设旅店,称“宗家店”,简称“宗店”。
板木乡
板木乡
据该村明洪武年间碑石记载,因盛传此地风水好,群众多葬于此,故称“板墓”。
清乾降五十三年《杞县志?地理志》把“墓”字简化雅化为“木”字,故名“板木”。
竹林乡
竹林乡
古时此地地势高低起伏,茂林修竹,称“竹林岗”。清咸丰六年(1856年)防乱筑寨,又名“竹林寨”,简称“竹林”。
官庄乡
官庄乡
明代为官府庄园,俗称“官庄”。清咸丰八年(1858年),防乱筑寨,又名“官庄寨”。
湖岗乡
湖岗乡
境内岗洼交错,经黄河多次冲积,泥沙淤积成岗隆起,故名“湖岗”。
苏木乡
苏木乡
据《杞县志》载:该地本一小岗也,元延祐(1314-1320年)年间河决,民避水岗上,遂成村落。因有苏木树,故名“苏木岗”。
明嘉靖年间起集,称“苏木岗集”;清咸丰七年(1857年)筑土寨,称“苏木岗寨”(1948年寨墙废),现称“苏木”。
沙沃乡
沙沃乡
汉代称“韩亭”;因位于小清河、小白河之间的沙岗上,称“沙窝集”;清咸丰八年筑寨,称“忠勇寨”;1912年复名“沙窝集”;新中国成立后将“窝”改成“沃”,称“沙沃”。
平城乡
平城乡
明初,平某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为人公正,人称“平如秤”,村因名称“平秤”,亦称“平秤寨”。清代衍化为“平城”。
泥沟乡
泥沟乡
唐初村北侧有杨柳河,俗称泥沟,村名也称“泥沟”。
柿园乡
柿园乡
原为明代化姓柿树园,村称“柿园”。
西寨乡
西寨乡
夏称“肥阳城”,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筑。后因地处雍丘县(今杞县)东北20华里处,由汉高祖赐名称“西肥”。明崇祯十年(1637年)筑寨,称“西肥寨”,简称“西寨”。
城郊乡
因辖区环绕县城,属郊区而得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