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4年6月6日)
国内治理
编辑
2020年6月16日莫迪通过視訊会议与首席部长讨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
莫迪政府認為該國貪污與逃稅問題嚴重,並主導了2016年印度廢鈔令,他宣布圣雄甘地系列(英语:Mahatma Gandhi Series)中的500卢比和1,000卢比紙幣失效,并宣布发行新圣雄甘地系列(英语:Mahatma Gandhi New Series)500卢比和2,000卢比的紙鈔,可以到銀行兌換新版鈔票,瞞報收入逃稅者如果自願補稅,並接受45%稅額的罰款,可免於刑事指控。他意圖透過廢鈔令讓部分「黑錢擁有者」財產喪失,因為貪官與逃稅者並不敢將大部分錢拿去銀行兌換並登記身分。換鈔過程造成了一些社會動盪、死亡暴力事件和農業損失,學者與政治評論員對於廢鈔令是否達到成效尚無定論。2017年,印度央行印度储备银行公佈的年度報告顯示,全印銀行系統回收的被廢紙幣共計15.28萬億盧比(約合2390億美元),佔印度央行此前估算15.44萬億盧比流通量的99%。有一種解讀為印度經濟運轉過程中幾乎沒有黑錢和地下經濟的參與。而另一種解讀為,原本想用來打擊黑錢的廢鈔令,現在卻催生了大規模的黑錢洗白行動。時任印度財政部長阿倫·賈伊特里(英语:Arun Jaitley)表示,沒收黑錢本來就不是廢鈔令的主要目的,其實將低下經濟和灰色經濟納入主流經濟才是廢鈔令的主要目的。財政部長賈伊特里其實並不是“轉進”第一人,莫迪在察覺廢鈔令可能失敗之後,就改變了“罰沒黑錢大家分”的論調,將廢鈔令的宣傳重點轉移到“無現金社會”和“數字印度”上。
作为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党的领导人。他在另一方面對於非政府組織活動採取收緊態度,莫迪認為很多打著慈善救助活動為目標的NGO背後資金都來自海外不明的各種勢力甚至是恐怖组织,或者由宿敵巴基斯坦资助,其中連不少大型國際NGO都被查禁,無法論斷他們有沒有政治意圖,例如美國的福特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绿色和平等[13],尤其是帶有基督教背景的組織長期被印度人民党認為動機不純。莫迪强力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直接支持了罗摩神庙重建和各种印度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莫迪政府自上台以来一直在推动制定一部管理公民之间民事关系的单一法律,承诺制定一部适用于所有公民的“统一民法典”,以取代之前基于不同信仰的属人法。目前统一的民法已经开始在印人党执政的个别邦通过并实施[14]。
經濟政策
编辑
莫迪政府力图打造“商业友好型经济”,經濟政策側重於基於新自由主義框架的經濟私有化和自由化。莫迪放寬了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政策,允許更多的外國投資進入多個行業,包括國防和鐵路。其他提議的改革包括讓工人更難組建工會,讓雇主更容易僱用和解僱他們;其中一些提議在抗議後被放棄。改革遭到工會的強烈反對:2015年9月2日,該國11個最大的工會舉行罷工,其中包括一個隸屬於印人黨(BJP)的工會。帕里瓦組織的成員多尔桑格表示,勞工改革的潛在動機有利於公司而不是勞工。
莫迪政府大大減少了用於扶貧計劃和社會福利措施的資金。用於社會項目的資金從國會政府期間佔GDP的14.6%下降到莫迪執政第一年的12.6%。健康和家庭福利支出下降了15%,小學和中學教育支出下降了16%。阿比扬與“全民教育”計劃的預算撥款下降了22%。政府還降低了公司稅,廢除了財富稅,提高了銷售稅,並降低了黃金和珠寶的關稅。2014年10月,莫迪政府放鬆了對柴油價格的管制。
莫迪上台后,重新将制造业确立为发展重点,政府由重点扶持信息技术等服务业转向大力培育制造业,印度经济增长方向再度转向工业化。2014年9月,莫迪推出了“印度製造”倡議,鼓勵外國公司在印度製造產品,目標是將該國變成全球製造中心。經濟自由化的支持者支持該倡議,而批評者則認為這將使外國公司在印度市場獲得更大的份額。莫迪政府通過了一項土地改革法案,允許其在不進行社會影響評估和擁有土地的農民同意的情況下收購私人農業用地。該法案在議會遭到反對後通過行政命令獲得通過,但最終被允許失效。莫迪政府實施了全國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這是該國自獨立以來最大的稅收改革。它包含了大約17種不同的稅收,並於2017年7月1日生效。莫迪政府推出“阶段制造业促进项目”(PMP)以及配套的“生产关联奖励计划”(PLI)、“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业促进计划”(SPECS)和“改进型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EMC 2.0)一系列激励投资措施。推动外资在印度投资建厂,同时对不愿意在印度设厂的企业收取大量进口关税,借此打通手机制造上下游产业,在短期内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
莫迪有較深厚的經濟民族主義傾向,掀起“自给印度”运动,强调“自力更生、自给自足”。2019年以后莫迪政府的保护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其最惠国待遇关税水平由2014年的13.5%升至2019年的17.6%。莫迪政府追求绝对贸易顺差,针对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中国、东盟的产品,印度频频使用反倾销调查、原产地规则等非关税贸易壁垒,以阻隔这些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对往届政府与东盟等逆差伙伴结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莫迪政府认为“过去印度签署的自贸协定并未服务于印度利益”,主张对这些协定全面重新审核或重新谈判,并于2019年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同时由于美国和欧洲是印度少数可获得顺差的经济伙伴,莫迪政府加紧推动与这些拥有充足资本的国家进行经贸合作,强化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纽带。[15]
外交政策
编辑
2017年6月1日莫迪在圣彼得堡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会面
2018年11月30日莫迪在G20峰会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美国总统唐納·川普会面
2019年11月13日莫迪与巴西总统雅伊爾·博索納羅会面
莫迪政府执政以来,在对外关系上奉行“多向结盟”,即根据具体议题而非意识形态与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的国家结盟,运用战略自主原则将印度的利益最大化,并同时参与四边安全对话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平台。莫迪政府致力于维护印度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印度没有理会美国拜登政府的呼吁,对俄乌战争保持中立立场,并加大了对俄罗斯廉价石油的购买以维护其战略利益。同时,印度还积极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合作,特别加强了同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区域合作,共同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以应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胁。由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全球南方」也是莫迪政府重点争取的对象。[16]
在中东,印度积极发展同以色列和海合会君主制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同时继续和伊朗合作开发恰巴哈尔港,以打造绕开巴基斯坦的交通走廊,联通包括中亚和阿富汗在内的亚洲内陆国家。[17]莫迪还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多次会晤。2015年5月份他訪華時參觀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北京天壇等景點,同時並稱許兩國的文化交流,他稱每一个印度人都认为玄奘是伟大的出家人。不过,随着中国在南亚的势力扩展,中印关系在其任内恶化。印度一贯反对中国提出的所谓“一帶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在莫迪任内印中两国军队多次在边界武装对峙并爆发流血冲突。[18]莫迪政府拒绝任何第三方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干涉,认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地位是其内政,[19]在其任内采取强硬立场应对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的行为,在国际上联合美国等国对巴基斯坦进行外交和经济孤立,要求巴方彻底打击境内的恐怖组织,将此作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20]